览色彩之绚 品文化之味(评论员观察)2025年1月21日

文章作者:搜私服123_SF123传奇私服发布网 发布时间:2025-01-21 16:06:01 阅读: 1

江苏东台市,麋鹿在万亩盐蒿里觅食嬉戏,这片“地毯”染上了“锦葵红”;河南济源,王屋山的山峰间云海翻腾,眼前都是“晴山蓝”;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,胡杨叶挂满枝头,一片片的“金盏黄”……田野间渲染着传统色,如诗如画,给人以美的享受,也促使人更愿意接近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。

山林间,绿的、红的、黄的叶子相间交错,美不胜收;城市中,银杏大道上满是拍照的人;乡野里,有树上挂满的果,也有田间割下的稻……满目的翠绿、金黄、火红,自然的画布给予我们美的馈赠。

有人说,色彩是一种文化基因。中国传统色既契合天地万物的自然,又被赋予人文审美的旨趣,更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观与世界观。比如“纁黄”,名字出自《楚辞》,描述了黄昏时分太阳落地平线时的天色,古人认为此时是天地阴阳交接之时,有了“昏礼宜昏”之说,后来“昏礼”逐渐变为“婚礼”。黄昏色彩的映射,道法自然的理念,融入了人们对新人开启新生活的期待。可以说,饱含独特韵味的色彩,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,又于无形中系紧情感上的纽带、强化文化上的交融。

持续激发创意灵感,不断丰富表现形式,为文化创新插上科技翅膀,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还会更充分涌流

以色彩为载体形成的文化连接,何以产生共鸣?融入日常、走进生活,至关重要。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染色工。

色彩绚丽的背后,是文化之味。像“东方既白”,描述破晓时分的景象,《赤壁赋》中写“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”,可见曙光之色;又如“紫蒲”,本是长在水岸边的菖蒲,一句“紫蒲生湿岸,青鸭戏新波”,画面感十足;再如“天青色”,给人以雨后初晴、碧空如洗的感觉,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”。中国人用独特的方式定义色彩,在精致与精妙之间书写浪漫。充满想象的色调,诗意曼妙的名字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,耐人寻味、意味悠长。

图文推荐